第(3/3)页 曹操用人,要突破士族封锁,又逢乱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制度,来选拔天下贤才。 他任兖州牧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发过一次求贤令。 当时鲍信就给他举荐了出身普通的于禁,乐进等人。 曹操称王,再发求贤令。 除了求才,亦是在抑制士族,对人才的垄断。 众臣听完,董昭立即出列: “魏王您这篇求贤令,笔力宏伟,气魄尤为惊人。真正的任人唯才,天下有才之士看到,必知您求贤若渴,心意至诚,争相来投。” 朝会,是需要有一个风向的。 董昭是曹操嫡系,铁粉。 他特别崇拜曹老板,没事就舔一波。 曹操发求贤令,他立即出来站台。 表面是拍马屁,其实传达的是曹操求才之意已定,其余人别瞎逼逼。 嫡系的都知道,因为是他们一起商议过的,齐声附和。 但这么做会触动士族利益,曹操帐下,士族出身者,比比皆是。 当然,士族也不都是坏人。 相反,大多才智之士,皆出身士族,因为百姓没有读书的机会。 杨彪就是士族中为首的那一个。 他沉吟了一下,出列道: “魏王,先汉沿用了四百年的举贤之法,首重德行。您发招贤令,公然招揽不仁不孝,无德之人,这恐怕不妥,会鼓励一些人投机不修德行。 若社会风气如此,不知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称王以后,需要海纳百川。 曹操也要容许一些人存在,提出不同意见。 但杨彪所说,他并不认同: “明面上弘扬德行,满口仁义,地方举孝廉,说他孝,他就真的孝了?暗地里坏事做尽,难道少了。 德行是什么? 前数年,天下大乱,各路造反的诸侯,多是举孝廉出身,每个都有德行考评,名满天下,当时的德行在哪?” “我要的是治国兴邦,能让乱世复治的人才。” 杨彪犹豫了一下,又退了回去。 荀彧旋即出列,谈及水利建设,开始议下一件事。 稍后,朝会散了,曹操回到书房。 亲信都跟进来,话题转到昨日称王后,一日夜间消息传出,正在让天下为之沸腾。 书房里一片笑声。 这边杨彪离开大殿,来到前殿一处属于他的偏殿理事。 他坐在窗口,发了会呆,突然将手中的笔,重重的扔在桌案上。 愤怒还是有的。 不论是出身,还是官身,他此前都远在曹操之上。 这才几年,就反过来成了曹操的下属。 对比起来,心里的失衡感,非常强烈。 俄顷,却是有几个士族出身,在曹营不太得志的官吏,过来走动。 曹操麾下自也会分成一个个小团体。 因为各自利益,加入不同的圈子。 其中最大的一个派系,就是朝中旧臣沿用过来的官员。 这些官员代表着士族的态度,转而支持曹操,也就顺势成为曹魏的官员,其中以杨彪为首。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也是不可或缺的曹营组成部分。 少了他们,就没那么多人可用。 这是士族独有的生存空间。 让人意外的是最近加入杨彪为首的士族圈子的,还有许攸和陈宫。 下午,曹操在埋首处理公务,却是有亲军送来一封信简。 曹操看到信简,眼神立即眯了起来。 一旁的贾诩看见信简,同样掠过一抹惊异:终于又来了。 Ps:求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