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曹操一身王袍,在典韦,许褚跟随下,由魏续引路,来到前殿。 这座宅子的前殿,叫华观殿,十分宽敞,临时作为朝堂之用。 大朝会就要等铜雀台宫建成,预计前后至少要两年以上。 曹操进殿时,下方已是百官林立。 文武分列,气氛庄严。 文以荀彧居首。 站在武这一列首位的,却不是曹营的嫡系。 曹操麾下这些官吏,有些是从朝中沿用下来的。 包括钟繇,名义上也是朝臣,转投曹操。 站在武将首位的人叫杨彪,太尉,军方第一人的职务。 当然他这个太尉是负责理事的,因为各大将领,需要征战。 他是名义上的吉祥物,没有调兵的实权,用来做样子好看的。 用的是他的名声,地位。 其人是当朝柱石,名声煊赫。 杨彪,字文先。 杨彪今年五十五岁,少承家学,初举孝廉而入仕。 其人从灵帝年间开始,历任京兆尹,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显职。 他出身于弘农杨氏,曾祖父是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也都官居太尉,且都以忠直而闻名。 他家里,世代研习《尚书》。 算上杨彪,四世四公,和此前的汝南袁氏,同为当世最显赫的名门大族。 不过杨氏没袁氏那么大的异心,也就没过分揽权,能存续到现在。 准确的说,杨氏是帝党。 不过他家大业大,没跟着皇帝一起跑。 而曹操称王,也需要杨氏的门庭支持。 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要作为过渡。 杨氏投过来,对方方面面都是有利的。 历史上的杨彪,杨修爷俩,就在曹老板麾下打工。 眼下的杨彪,倒是知道进退,同时又保持着忠正廉直的人设。 曹操登上殿内高起于地面的王座。 群臣执礼觐见,高呼魏王。 曹操从上方往下看。 黄忠,张辽,赵云,太史慈,麹义,高顺,都在武将这一列。 还有众多族亲出身的将领。 文官亦是多有良才。 但立国以后,掌九州之地,除了身边这些人,人才缺口仍旧很大。 这次开国后的朝议,首要解决人才问题,曹操将再发招贤令。 历史上的他,一生三次发招贤令,唯才是举。 他用人的风格鲜明,就是只要是人才,都有进阶之梯,甚至可以不管以前行为上的善恶。 这么做的一个内在原因,是为了打破士族垄断。 也是因为乱世需用重典,不打破常规,时不我待。 “我打算广纳天下文武,以商诸事。众卿以为如何?” 汉时,称王后可称孤道寡,但曹操仍旧谦和自称,询问众文武。 遂有亲随念诵他新写的招贤令: “……今天下,若有才而失德者,放于民间,惜为良才而不遇; 或骁勇不畏,临敌力战者; 或文吏高才而失德,缺仁孝之名,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皆不妨碍其入仕。着令各地,举才善用,务求没有遗漏。” 这段话,曹操数次强调,有才,有勇者,即便缺了德行,犯过罪,也可以给其任用机会。 意思就是让各地举才,不重私德仁孝,首要能做事,有实才。 曹操选才不重德行,在当时,乃至后世,饱受诟病。 这其中有个内因,除了乱世用人的特殊性。 就是曹操发现士族用来举孝廉这一套,特么的老作弊。 鸡鸣狗盗之事,士族做的最多。 然后包装一下,传播仁孝之名,就能举孝廉,送入朝中为官。 所以为人善恶、仁孝这些,尤其是士族说的,水分很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