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帝刘协十五年的生命里,经历了人生能经历的几乎所有磨难。 他从小父母双亡,九岁被董卓立为皇帝,从此失去自由,恶人在侧,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 之后他像待宰的羔羊,被众人轮流控制。 他试过数次,想从曹操手里拿回自己的权力,可每次都会受到打击,失去的越来越多。 他已经明白动不如静,应该安心蛰伏,安于等待。 但他不能忍受被一个权臣欺压。 这江山是他刘氏的。 他要拿回皇帝的尊严和生杀予夺的大权。 他想重振刘氏的江山帝业,而不是一个被控制的工具。 刘协在给曹操的私信里,写了这样一行内容: “辅佐我,或者放过我。 你想拿走我刘氏的江山,要付出代价。 把司州和南阳给朕,朕封你为王,你有了名正言顺的封国。给朕一段时间,朕相信能比伱经营的更好,到时我们各凭本事,看看是朕攻破你的封国,还是你继续夺走朕的一切。” 曹操眯着眼:把司州和南阳给你,李傕、郭汜掉头就会来抢,你拿什么抵挡,伏家养的那几千私兵,还是孔融这些人的嘴巴,能把叛军说死。你坚持不了一个月,又会回到原样。 但皇帝这段话,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是以退为进。 包括给曹操的丞相封赏。 汉初的时候,高祖刘邦是天子,是一国之主。 但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这三个职务的存在,让政府相对独立。 其中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行政。 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相当于副丞相。 太尉则负责军事。 这三个顶级官僚,大权在握,又相互制约。如同后世的三权分立。 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不容许皇权旁落,加强了中央集权。 所以就压制了丞相等三公的权力,他身边的尚书(秘书),权力转而膨胀起来。 由于尚书台设在宫中,实际上是将三公治政的行政权,收回到了皇帝手中。 光武帝时期,进一步改革,将三公改为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太尉)。 从此没有了独揽行政权的丞相与皇帝对抗。 但其放大了外戚和尚书台的权柄,三公变得有名无实。 历史上是曹操要扩大权柄,进行政治改革,于是以皇帝的名义,恢复了汉初的丞相制。且更进一步,军政一把抓,所有的大权都收归到他手里。 然而这是历史上的情况。 在这方世界,曹操从根子上就规避了某些问题。 他现在的权势,已没必要接受皇帝的封赏。 所以皇帝的旨意,尤其是这次封赏丞相,并不是曹操在背后推动的。 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从加封丞相开始,和荀彧有了嫌隙。 又或者更早就有了,但丞相以后,独揽大权,是集中爆发的导火索。 史上的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长期住在邺城。皇帝则仍被留在徐县,荀彧也在那里,相当于掌握着尚书台,成为皇帝传达旨意的中枢。 荀彧荀宫令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当曹操成为丞相,尚书台的权力就没了,荀彧被架空。 除了权力上的得失,还涉及到曹操后期对士族的态度等变化,两人开始越走越远。 如今的曹操,对这些都是有预见的,所以一开始就表明车马。 荀彧虽有忠汉之心,但从未跟皇帝接触过,也没掌握过历史上那些职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