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始终都在曹操手下打工,现在的两人,肯定不会因为这些原因再闹掰。 但皇帝把丞相的位置,封赏下来,仍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小皇帝是在表明态度,又或者说想召集还愿意亲近皇权的人,摆明车马和曹操进行最后一搏。 皇帝这是要冒着丧命的危险和我死磕,勇气可嘉……通过封丞相,看看还有没有人敢站出来,维护皇权。 这可能是小皇帝,或者背后支持他的伏家,最后能想到的办法了。 皇帝,伏家,都意识到再让曹操往前一步,会轻松的把皇帝的位置拿走。 那时候连挣扎一下的机会也没有了。 这种手段如今还有多大用处? 谁敢站出来和曹操一搏? 倒也不是没有…… 曹操微微摇头,把圣旨扔在一边。 皇权最后一波反弹是好事,等拿了凉州,公开称王的时机也就到了。 历史告诉曹操要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他的实力增长到现在,八州在手,仍未称王。 隔壁的邻居,掌握两三个郡就敢称帝,被人瞄着打,摁在马蹄窝那么大的水坑里,已经快淹死了。 数日后,曹操的车驾,距邺城越来越近。 预计明天就能回家。 下午,随着对邺城的接近,曹操忽然生出感应,掀开车帘往外看去。 “郑司农…” 远处,当世第一大儒郑玄,骑着一匹小黄马,出邺城往北三百里,来迎曹操。 当初袁绍知道郑玄到冀州,大礼出迎,也是迎出了三百里。 自官渡之战开始,郑玄就派弟子姚敬进入兖州,观察曹操,观察他治下的气象。 此次曹操破乌桓,收回幽州,同时击溃鲜卑精锐,仗打的漂亮,兵家权谋之道,指东打西,令人眼前大亮。 在当下羸弱的汉末时期看来,更衬托出曹操的独树一帜,远非其他各路诸侯能比。 众皆还困在一州一郡当中,无力外出。曹操已开启了南征北讨,强汉击外的过程。 大家都在赶时间,郑玄也一样。 看准了就要把握好机会。 他决定借助这次曹操凯旋而归,以儒家第一人的身份,站出来,给曹操背书正身。 为什么要主动往曹操身边靠? 从私利的角度看,郑玄是想集聚气运,冲击半圣境界,青史留名,弘扬郑学。 于公他想立下学脉,人望就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自然希望乱世早日结束,百姓能安居,才有大力发展儒学的根基。 他最惋惜的便是生不逢时,未能在盛世授学传道。 这些诉求,现在看来,只有取得曹操的认同扶持,才有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 他都六十八了,时不我待。 郑大家不能再等了。 他先跳出来投曹,混个从龙之功,也给大家指明方向。 曹操怀疑他目的不单纯,没关系,郑玄准备打明牌。 现在就是序幕。 他当世声望最隆,学宫开讲,数千学子同闻,是东周以后少之又少的盛况。 此次他亲自北迎数百里,接曹操凯旋,会带来多大的轰动?! 郑玄要的就是这个天下沸腾的效果,以此来当投名状,消除曹操的疑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