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他的切身经验-《八零外贸女厂长》


    第(2/3)页

    孙庆顺便给杨文妮送了一张他的名片,上面有厂里的电话,让杨文妮有事电话联系。

    当下就是一个处处都有商机的年代,只要格局打开了,只要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难成功。

    当然失败的案例不是没有,现实中杨文妮小时候就听说过,八十年代他们村里有个卖猪肉,想把生意干大,贷款跨几个省贩卖猪和牛,  倒卖了两年钱没赚到不说,  倒是欠银行的钱更多了。

    没办法,  他只能重操旧业,卖猪肉赚钱还债,最后还是他儿子外出打工帮他还完的贷款,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胆子大敢倒腾就能发大财,因为一个人能不能富裕,胆子大只能说具备敢闯的条件,但是还需要具备天时地利,掌握市场行情等一些因素。

    高逸也回来了,再有半个多月他的辞职手续就办下来了,他就可以回来帮忙了。

    他来到杨家送给杨文韬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杨文韬觉得手表太贵重了不敢要,只收下了钢笔。

    “收下吧,不贵,有了手表时间观念更强,学习效率更高。”高逸言语间对杨文韬的期望似乎很高,紧接着他又拿出一摞书和一沓笔记,“这是高致高一的课本和笔记,你抽空可以先预习一下。”

    太好了,提前预习的事儿正和杨文妮想到一块儿去了,不等杨文韬说什么,杨文妮先替他谢了高逸。

    杨文韬在高逸面前特别乖巧,高逸和高致两兄弟都是村里人崇拜的学霸,高逸的建议他都会认真听,用力点点头:“好,谢谢高大哥。”

    “刚开学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把成绩看淡一点,毕竟能够考上一中的都是各个乡镇最拔尖的和城里一些很优秀的学生。”高逸很中肯地说道,

    “乡镇的教学条件不能和城里比,很多时候不是你下降了,是他们太优秀了,但这些都是提前预习就能克服的,自信一点即可。”

    高逸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他的切身经验,而这些经验杨文妮有过同样的经历。

    在镇上你再拔尖,到了城里上高中才发现,什么叫人外有人。

    说句大实话,城里的教育资源真的要比乡镇丰富很多,城里的学生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成绩优秀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对比之下会让很多农村考上来的学生容易被打击到自信心。这个时候更需要学生们去适应,只有过了适应期,自己的成绩才能蒸蒸日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