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9.3.3】阿弥陀佛-《问题儿童都来自箱庭内》


    第(3/3)页

    问题在自己身上。

    不止一个年轻人对徐世海说过,日常烦恼几乎没有出口。一个18岁的男生告诉他,自己不开心,但很少向人袒露心迹,父母觉得他衣食无忧,认定他无病呻吟,老师也常责备他。他自我怀疑,越来越敏感,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找徐世海倾诉,会聊到半夜2点,3小时后又发来消息。

    一个17岁的男生在社交媒体发了条内心独白:“我碰到过一个男孩,前几年活泼开朗,现在他满身疲惫,两眼无光,我很想安慰他,于是我伸手碰了碰镜子。”他跟徐世海说,自己对人生失望透顶,对父母满腹牢骚。

    和这些年轻人聊天时,徐世海觉得和去世的儿子更近了。他发现,这些说着“不想活”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善良、懂事,习惯把压力埋在心底,对家长“报喜不报忧”。

    “别管遇到什么事,不方便跟家人说的都可以和我聊。”徐世海总是对年轻人说这句话。

    刚进群时,徐世海习惯性地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说教式地用乐观、勇敢这样的词语来劝说那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孩子。他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结果被一次次移出群聊。

    后来,他开始研读青少年心理健康书籍,一有时间就去家附近学校的大门口蹲守,听孩子们聊天。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走路攥着,睡觉搁在枕头边上,因为他害怕错失任何一个劝生的机会。

    有人问他,这么做到底图什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儿子的影子。用我的力量哪怕能多救回一个孩子,就能避免一个家庭遭受打击,这也是对我儿子的一种告慰。”徐世海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徐世海希望他的经历能被更多人知道,希望那些等待被看见或是听见的孩子被家长重视起来。“让别人家参考,不要发生这样的悲剧。毕竟,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未来,徐世海准备开通一个公益心理咨询热线,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疏导心理问题。“如果当初有人也能拉我儿子一把,他可能就不会走了。”徐世海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