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君臣义-《朱门娇女》


    第(2/3)页

    国主脸皮子抽了抽,到底低下了头。

    “长宁公为众臣之首,更是蓟北读书人的表率。君臣之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上并未下旨禀退徐启,徐启若听了长宁公之命,擅自离开,便是冒犯君王。”

    略顿了一下,徐启又朝着国主道:“方才臣所说‘君臣之义’,出自《君论》第六篇,臣当日读此篇时,可称心潮澎湃,也就此立下为君王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之志。”

    高权却冷哼道:“不要在本官面前,说那些无用废话。今日臣只有一事。岳无咎杀了我儿,臣要报弑子之仇!”

    徐启面露惊讶,“长宁公真忘了,这《君论》第六篇到底何人所着?”

    长宁公正心头冒火,哪有工夫跟徐启在这儿谈论文章,“本官已然知你叫徐启。初出茅庐之辈和与本官谈什么忠君爱国。这些年若没我尽心尽力,哪得国主稳坐重华殿宝座!可忠心如我,竟落得这般下场?”

    就连边上的刘内官也听不下去,巴巴地看向徐启,盼着他为国主出一口恶气。

    “这第六篇正是长宁公的大作,当初因这文章,长宁公才得机会面见先帝,从此平步青云。”

    徐启说到这里,面色严肃了下来,“长宁公这些年自然立了一些功劳,可你恰恰忘了,若无先帝器重,若无国主信任,你如今还是偏居乡下的读书人!真以为这蓟北没有你高权,便穷途末路了?你扪心自问,这些年为国主出过什么造福百姓、名留清史的的良政优策?你可曾带兵出征,御敌于千里之外?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你是忘了到底何意?!”

    连国主在内,众人都目瞪口呆。

    谁能相信,说出这一番教人振聋发聩之言的,居然是一个出身草民,刚被提拔上来的武将。

    “好了,今日就到此,天色已晚,长宁公岁数也到了,还是早些回去吧!”

    国主开始和稀泥。

    徐启这话,说出了他心中所想。

    长宁公不能说没有才干,可爬到今日地位,他的才干多用在了与人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之上。

    今日有徐启在,国主是解了恨,可心中到底也有自己的顾虑。

    他还不想跟高权走到彻底翻脸的一步。毕竟,自己还有把柄在那人手上。

    高权已被气到全身哆嗦,手指着徐启,“主上打算重用此人?”

    “我……”

    “徐启狂妄自大、巧舌如簧,不堪重用。主上还是多加考虑,别又招来第二个岳震。”

    国主心口怦怦直跳。

    若高权在背后作筏子,日后徐启在朝中,只怕寸步难行。

    他还怎么翻身?

    犹豫了半天,国主又想糊弄过去,“孤要休息了,有事以后商量。”

    “岳无咎之事……”

    高权并不甘心。

    国主猛地发了怒,“都给孤退下!”

    瞧了国主片刻,高权唇边露出一抹冷笑,背手道:“秦国公,你们随本官走!”

    秦国公跟了几步,回头看看徐启。

    “臣也出去一会!”

    徐启朝着国主一抱拳,抬脚跟了上去。

    此刻重华殿内,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

    口中说要歇息,可国主却坐在御案后,半天没有动。

    许久之后,国主发出一声长叹。

    他也有意气纷发的时候。

    当年的孝王不甘心做闲散王爷,总想为国出一分力,最羡慕的便是他从小一块长大的兄弟岳震,可以到战场上建功立业。

    那会儿,他上头有贤明太子,孝王注定不能有所作为。

    然而等他费尽周折登上王座,却发现自己依旧无所作为。

    回首往昔,最快活的时候,居然是他最不被人放在眼里的那会儿,不用看人脸色,不用提心吊胆,不用心有亏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