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六月初一。 杨信、赵辅誓师出征,踏上北征兀良哈的征途。 开海的诏书,颁布全国,大明正式开海,普天之水,皆是王水,天下海洋,皆属大明。 毛忠点齐三万大军,兵出朝鲜。 降将都喜随毛忠出征,和原毛忠麾下人马,合并为一路,共有三万,长官是毛忠。 毛忠可是把建州女真的老巢给端了,凭此功封爵,算是女真的生死仇敌。 但女真已经没了,所有女真部已经成为了汉人,地盘成为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朝鲜北部,漫山遍野的玉米、大豆。 中部种植麦子、水稻,南部则种植水稻。 朝鲜归入大明三年了,旧贵族在孙可法的铁腕之下,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王越对孙可法是避之不及。 孙可法的手段太过阴狠,敲诈、勒索、杀人全家,把在京城的混不吝劲儿,全都用在了朝鲜。 李氏王公贵族,没一个逃脱孙可法制裁的。 达官显贵,灭门无数。 孙可法双手染满鲜血。 而朝鲜重建成功,孙可法同样功不可没。 王越却对此人敬而远之。 朝鲜在他治下,蒸蒸日上,汉城已经完成了重建,却没有往日的辉煌了,毕竟曾经是王都,现在只是一省治所而已。 皇帝似乎有改汉城为汉京,再设一京的意思。 王越却上疏,认为朝鲜并非孤悬海外的飞地,只要打通辽宁通道,再在海路上控制各要道,朝鲜就无法脱离大明。 若设新京在朝,必然要堆积大量物资、财货,万一有野心家占据汉城聚众造反,可就不妙了。 毕竟朝鲜和皇都距离并不远,随时可从天津派兵驻入。 他还论述了南京没有造反的可能性,因为南京没强兵。 朝鲜确实兵将不强,但隔海对面的倭国却有强军,双剑合璧,朝鲜必丢。 毕竟像王越这么厉害的人,不可能在朝鲜呆一辈子。 就算他想呆,皇帝也不会同意的,那朝鲜是大明的,还是王越的? 他还建议中枢,朝鲜再设督抚十年,在景泰二十一年时撤掉督抚,十几年军政一体,以军治政,才能彻底驯服朝鲜这只不听话的小兽。 而督抚是三四年一届,王越的任期快到了,应该换人了。 王越建议,李侃接任朝鲜督抚。 但朝鲜现在算一块熟地了,是抢大功的地方,李侃估计吃不到这块肥肉。 中枢还没批复。 “春川侯,谢举荐之恩。” 李侃苦笑:“我资历尚浅,不可能担任一省督抚的。” “希正公,您不必妄自菲薄,我举荐你,纯粹是您最适合这个位置。” 王越和李侃相交莫逆,主要是李侃能力够强。 能打硬仗,能治理地方的狠人,最关键的是此人并非顽固不化,懂得变通,就是手段酷烈,是个酷吏。 “终究是缺了几分资历。” 李侃何尝不眼热督抚之位,李贤可是入阁当首辅了呀,那是文官的顶了。 他也想登顶看一看上面的风景。 客气几句,王越说到正事:“陛下下了密旨,内地年景不好,怕是要闹旱灾,陛下希望朝鲜自给自足,不吃内地的粮食,尽量做到正常发展。” 李侃登时皱眉:“粮食减产?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南方战场上战局严峻,需要征兵打仗,毛忠调走了去攻打兀良哈,兀良哈也必须要打了,不然吉林没法建设。” “这两场战争,都是吃粮大户。” “又不得不打。” “朝鲜虽然玉米推广得不错,但想自给自足还是难啊。” 没错,朝鲜也吃江南粮食呢。 王越摇摇头:“难也得想办法,陛下提出捕鱼之策,命令早就传下去了,但收获不多。” 朝鲜人并不响应,不愿意下海捕鱼。 李侃却道:“大明疆土如此辽阔,又经过数年精心治理,难道还供应不了两场大战吗?” “依我看,肯定是粮商囤积居奇,低价收粮,高价卖粮,搞垮国内粮食供应系统。” “干脆,将粮食供应改为限量供应,把所有粮商都给抄了。” “一应所得,充作军粮。” 王越可知道,这位是个狠茬子,从瓦剌手中逃出来的,在朝鲜,他是最配合孙可法的,他治下的朝鲜人死的最多。 让他去章军粮,军粮绝对够用,但人死得绝对多。 皇帝摆明了是不希望让大明伤筋动骨,就是别死人嘛。 “希正公,此事怕没这么简单。”王越苦笑。 “我这就上疏陛下,请中枢采纳。” 李侃可不管那些,得罪人他也不怕,当年易储风波的时候,他都敢为太子发声,现在他有什么可怕的。 再说了,他在边疆,不多叫唤几声,皇帝该把他给忘了。 “说回朝鲜,该怎么办?” 李侃嗤笑一声:“好办,把那些还没学会汉话的,统统贬为奴隶,让他们下海捕鱼,不给饭吃,饿死拉倒。” “朝鲜汉化最慢,并非百姓不配合,而是孙可法太胡闹,把本来会说汉话的人都给杀了,导致民间会说汉话的人太少了。” 王越不赞同这么粗暴,平定容易,治理难啊。 好不容易,朝鲜人愿意接受大明身份了,也习惯大明治理了,还是不要乱起来的好。 确实是孙可法闹得,景泰十一年朝鲜叛乱四十多起,好在都是小乱,但也造成了很多损坏。 孙可法为治理朝鲜提供了不少银子,不然也容不得他这般胡闹。 打碎了朝鲜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好,省着重蹈交趾覆辙。 李侃冷笑:“柬埔寨的人能杀,朝鲜人就不杀喽?他们哪里金贵呀?” 王越翻白眼,这位杀气太重。 他却摇摇头:“这么粗暴的话,必然遍地造反,得得不偿失啊,希正公。到了冬天还没粮吃,陛下还会责怪朝鲜。” “哪年没饥荒?死几个人怎么了?”李侃觉得王越太矫情。 他眼珠一转:“现在朝鲜丁口超过七百万,征兵出来一批,填充库页岛怎么样?” “库页岛上没大仗可打,运人过去,纯属赔钱。” 王越立刻明白了:“你也太狠了吧!” 那是移民过去吗? 单纯的送去库页岛上当野人去,能占住即可,占不住死了就死了,死一批送上去一批,直到把地方占住。 “朝鲜对归顺大明,并没有太大抵触,没必要赶尽杀绝。” 不是王越心软,而是没钱。 孙可法搞到手的钱,都二次投入进去了,朝鲜漫山遍野的玉米,就是明证。 朝鲜的经济发展,也是需要前期投入的。 推行汉化也有成本。 反正就是没钱。 李侃嗤笑两声:“那我没辙。” “希正公,我的意思是,倭国内乱呢,咱们能不能趁机占点便宜?” 李侃眼睛一亮,旋即暗淡下去:“算了吧,李满住的女真兵强不强,在倭国也没讨到多少便宜。” “就是对马岛,倭国幕府也在讨要,态度坚决。” “龚永吉都不敢贸然和倭国交恶,倭寇闹得太凶。” 现在的倭国,就是个火药桶。 谁沾上谁倒霉。 龚永吉占据对马岛,修建工事,并派人联络倭国北面的诸侯,和其贸易,赚取银子。 龚永吉认为,现在不是交恶倭国的时候。 中枢也传来圣旨,不许交恶倭国,哪怕倭国讨要对马岛,让出去也可以,绝不能和倭国开战。 大明无力再开一面战场了,今年连对东察合台汗国的态度都在退让,必须度过这两年再行开战。 何况倭兵是真好使,屠城小能手。 “咱们去倭国买粮怎么样?”王越是真坏啊。 这是让倭国狗咬狗咬得再凶一点。 李侃呵呵而笑:“倭国打得越凶,越需要大明的支持,他们宁愿饿死自己,也得卖粮食给咱们。” “咱们卖些军备给他们,正好朝鲜军换装后,淘汰一批,都卖去倭国。” “倭国肯定愿意买,价高者得。” “让他们流干最后一滴血。” 倭国虽还有幕府撑着,其实已经内乱了,遍地是诸侯国。 若以大明官方的身份贸易,那就只能和幕府交易。 而王越以朝鲜省的身份去交易,那自然是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喽。 “靠倭国还不够,还得靠海洋。” 王越道:“给七百万朝鲜人派任务,让他们缴纳鱼干,朝鲜不收税收鱼干,这些鱼干收藏起来,一旦冬天缺粮,就用鱼干赈灾。” 朝鲜确实不是种粮之地,占城稻在朝鲜南部推广,收成远不如两湖。 幸好北方能种玉米。 玉米又吸肥吸水,朝鲜北部这两样都缺,徐珵带领农科院,研制肥料呢。 但以朝鲜之地,养七八百万人是没问题的。 朝鲜和内地,已经修通了三条驰道,一条走辽宁、一条走吉林、一条走黑龙江。 境内驰道也四通八达,水马驿站也都办了起来。 内地有的,朝鲜也有。 煤油灯、织布机、肉罐头,朝鲜也有。 风靡一时的海鱼罐头,朝鲜也遍地都是罐头厂。 还引进绵羊种、肉牛种,打算开纺织厂和牛奶厂,牛奶不易保存,就开始制作奶油、奶酪、酸奶等。 奶油原产于印度,大唐就开始制作了,唐代的酥山,就是奶油冰淇淋。 以乳入釜,煎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锅内即成酥油。北方名马思哥。 酸奶,史料记载从北魏开始就食用了。 传到大明,已经和现代工艺一样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发明酸奶的就是中国,是宋朝传到西方去的,再传回来的。 王越引进奶牛,看重的就是乳制品,百姓肚子里没油,肯定吃得多饿得快,乳制品市场广阔,卖得出去。 全国各地百姓日子过得好了,都在养奶牛,买卖乳制品。 而靠纺织厂,根本没法和江南、河南、北直隶相提并论,毛纺厂呢,也干不过热河。 王越一拍脑门,做服装厂。 从内地进材料,运到朝鲜后,征召朝鲜妇人,把活计发下去,让她们按照制式缝制衣服。 制成衣服后,再卖回内地。 自然一炮而红。 内地的衣服,多是请裁缝做,那多贵呀,一人一尺,做得虽然好看合体,但价格高呀。 服装厂批量进货、批量生产、批量销售,成本自然就压下来了。 质量肯定不如裁缝做的好。 但是,大明百姓多啊,穷苦百姓更多,自然卖得火爆。 服装厂也是朝鲜的拳头产业。 朝鲜服,风靡全国。 衣服还卖到倭国去了,倭国几个诸侯下单军服,朝鲜的服装厂也小赚一笔。 朝鲜各城都有服装厂,有的是官办,有的是民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