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邺城的书房。 曹操正在借助一头雄鹰,隔空观看西域北端的敌我交战。 那军塞的城头,全是机扣的嗡震声,箭矢如雨。 除了提前准备好的弩兵,城头还有大魏研究的一种城防战专用利器。 就是两侧有烟囱般的‘弹夹’,学名叫弩炮的短程投石机。 大魏很少有机会用守城类的器械。 但这些年还是陆陆续续做出不少,因为确实很好用,发放到各地边关的城池备用。 这类弩炮,经过改良,祭刻了工造纹。 加上两侧的弹夹,一轮能将十二颗石弹,不间断的发射出去。 再由专人搬运,供应提前打磨好的石弹,经墨工纹加持后的强大弹射力,重骑兵挨一下,都很难承受。 箭雨和石弹配合。 个别联军躲过箭雨,继续冲击军塞,遂被石弹和平射的弩机,进行了第二轮覆盖。 联军冲锋采用的密集阵型,最利于箭矢射袭,接战即遭受重创。 诸葛亮立在城头的身影,颇有些挥斥方遒的味道,就差手里抓一把扇子。 其实算准对方要来奔袭西域,并不难。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就是一生谨慎。 他做事情喜欢想深一层,来确保万无一失。 他和贾诩有些相似,但贾诩太苟,很少外显。 诸葛亮则更具有主动性,攻守兼具,所以常能看见他人前显圣。 这时,他看见城外被射的人仰马翻,脑海里不由得想起此前和曹操商议策略时的交谈。 敌方要利用轲比能来进行谋划,曹营是早就知道的。 而留给贵霜的选择,相当有限。 因为战局的的主动权在曹魏,对手的战斗空间被压缩,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曹操最初的意思是在西域北侧屯一手,但不是为了防守,而是要主攻。 他是想让兵马,主动衔尾杀上去,对方撤的时候,我们就跟进。 如果按曹操的意思打,就是张辽在前设伏,后军穿过天山峡谷,主动进攻,从后边莽上来,把贵霜军夹在中间包饺子。 但诸葛亮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如果张辽的埋伏被发现,因为当时的对手已经分散,联军各自归营。 曹军要用兵,就要分两次,逐个击破。 诸葛亮的方法是选一个利于全歼的大开阔地,让对手主动投进来送死,己方蓄势以待,省时省力。 曹操是全攻的策略,优点是快,主动性和后续的连贯性更强。 诸葛亮是先守,在守中藏攻,优点是能全歼,己身消耗小。 这是性格决定的策略。 对方要来奇袭,诸葛亮等在这,当头给人一棒子。 这一刻,诸葛亮从容观望敌势。 而他有多淡定,敌方就有多慌乱。 萨息,克比尔,神卫军统领阿瑟等一众人,齐喝道: “魏军早有埋伏!” “我们撞到了他们的埋伏里……” “收兵,快撤!” 魏军既然早有准备,继续往前攻,就是送死。 萨息,克比尔迅速传令,想后撤收兵。 但侧翼的草原方向,视平线尽头,蹄声又起,出现了一支曹军精锐。 阿伏于等人对曹军在西域的兵马总数,判断是基本准确的。 一共十余万强军,驻守在西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