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往昔数年积累的许多线索,都指向黄河墓,昆仑,秦岭,乃至泰山。 四者之间,必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武帝,甚至佛家进入神州的人,也在探寻相关。 令晋,厉五方就是奉命来提前探查的。 “陛下,臣等连日奔走,在泰山各处主峰,并未发现有特别之处。” 令晋道:“臣又以秘甲兽挖凿山体,始终没有发现。” 关于泰山,只知道这里有秘密,并无具体线索。 此前词条给出神话指向时,也表明过泰山之下,有传说中的五色土,能增地之厚。 但当时的三条神话指向,曹操最终选择了昆仑墟的地源之气。 泰山的神话指向,并未真正呈现出来。 眼下没探查到有价值的线索,倒也不出意料。 或许要以封禅来沟通天地,推动某些气象变化。 大典开始前五天。 天下各地,逾千士族,包括草原上的一些归降部族,扶余,高句丽,南疆,都有人万里迢迢赶来,准备观礼。 山下提前数日,便供奉五畜,举火燃烟,以此来告知天地,大典将至。 转眼间,五天已过。 大典的正日子到了。 所谓封禅,是“封”和“禅”两个部分。 《史记·封禅书》上有很清楚的记载: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曰封。泰山下小山之上,报地之功,曰禅”。 意思就是天在上,地在下,先封后禅。 一般的封禅,多在冬至日举行。 古人认为天地之交,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日子,适合与天沟通。 但曹操不想等那么久,起卦问天,得六月为吉日。 这天大早,天还没亮。 群臣便早早起来,齐聚泰山主峰下。 畜牧,各类玉器,鼎器等一应祭品,排列整齐。 泰山上下,曹魏的大纛飞扬,兵马煊赫。 有远近的百姓,天不亮便赶过来,站在戒严的区域外。 有些人家,还带着宰杀好的鸡鸭,自发参与和朝运共祭的大典。 参礼的百官,皆是情绪激荡。 古来封禅,一朝一代也未必能赶上一次,堪称千年盛事。 从空中俯瞰,泰山下聚集的民众,官吏,兵马,总数近三十万人,当真盛况空前。 曹操从行宫内走出,编钟鼓乐之声顿起,有上达天听之意。 华歆作为奉常,和郑玄并列,站在百官前,诵读封禅的颂词: “我大魏圣皇帝,临位三载,止天下之乱,作制明法,各方罔不宾服。亲登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万民赞其功。 治道运行,各方来朝,皆有法式……” 巴拉巴拉,颂词极长。 曹操就在颂词的念诵中,来到了山下。 他身后万军林立,众妃嫔,宗室亲眷,百官千家,人员簇拥。 曹昂以长子身份,站在众人之前。 此时此刻,正是一位帝王功业达到极致,当封天报功之时。 曹操往山上,迈出了第一步。 轰隆! 天地间隐然有雷声乍起,仿佛天地在与他共鸣。 曹操又走出第二步,霎时,风云变幻,气运涌动。 一股紫气,从泰山区域攀升弥漫。 曹操抬头瞅瞅,心忖这次老天爷倒是给面子。 上次在鲜卑王帐,登山祭祀,一点动静都没有。 看来是地方不对,怪不得历朝都来泰山封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