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铜雀台宫的前殿,以镶铜的巨木为柱,华丽庄重。 闻听曹操有事宣诏,众臣皆垂首聆听。 “即将入秋,朕欲起兵溃北方游牧之患,纳其疆土为我魏土。 礼官数次谏言,让朕封禅泰山。朕意,破鲜卑以后,登泰山封禅,昭告天下。” 皇帝要封禅! 下方群臣对视,纷纷露出喜色。 封禅就是敬告天地,对满朝文武来说,都是一次与国运,与天地交融的机会。 “另,凡我魏民,多育子嗣者,即日起,将对应削减税赋。” 词条显示,民众的数量,对龙魂,国运,有直接的推助作用。 以当下的生产力来计算,人多可开垦田地数量也会增多。 用削减税赋,来刺激生育,是一记强有力的政策。 “此外,朕已降旨,传告草原各部,并同征伐鲜卑,携鲜卑人头者,可抵消过往罪责!” 关于怎么打鲜卑,曹操做了些针对性的布置。 关羽,张飞,马超,庞德,麹义等各路兵马,皆有调动,正分赴不同战区。 现在是八月,入秋就是全面兴兵之时。 草原上的政权,是以百计的族群,共组形成的。 他们以鲜卑为首,而不全是鲜卑本部的人。 这几年鲜卑频遭打击,鲜卑本部的力量,被持续削弱。 附庸其存在的部族,异心也就慢慢滋生出来。 曹操在此时传告天下,号召草原各族,共同对付鲜卑,明确杀鲜卑人可以来大魏换取免罪,甚至有功勋奖赏赐下,会出现什么结果? 曹操的目的,是进一步放大草原各部的野心,反鲜卑人的野心。 往昔鲜卑多次退让,同样有这方面的考虑。 他们怕本族的兵马继续受挫,内部生乱,而自己无力弹压。 他们自己,当年也是在类似情况下,捡了西汉对付匈奴的便宜,趁机扑出来撕咬匈奴,才得以占据草原,兼并诸部,壮大成为草原之首。 曹操这道旨意一出,草原诸部,必暗流涌动。 圣旨当天便以讯珠,传达到北关,继而通过各种途径,往草原上渗透传播。 杀一个鲜卑人,可免自身过往追随鲜卑的罪责,在大魏攻伐草原时,免死。 杀两个以上的鲜卑人,还有对应封赏。 这圣旨,就像一颗种子,不一定能立即见效。 但只要种到土里,总有生根发芽的时候。 而在曹操的旨意发酵传播之时,曹魏还在内部推行了一条新制。 也就是均田制。 所谓均田,在历史上是北魏至唐朝前中期,实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其规定,土地在耕作到一定的年限后,归个人所有,死后再还给官府,重新分配。 北魏初年,长期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赋税来源。 均田制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分给小农耕作,进一步抑制了旧地主阶级(世家大族)的利益。 其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不仅减少了田产纠纷,主要是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对农业恢复,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均田正好与大魏开国后,推行落实的三长制呼应。 在现阶段的大魏推行,能让农民进一步摆脱士族,转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自耕小农阶层的人数,大幅增多。 同时再次增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