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文若,这段时间我大魏各州府,情况如何?” 离邺城十里,曹操邀出迎的荀彧登车。 荀彧一板一眼道:“累。” “国主不在,诸事难定,各州府与臣一样,战战兢兢,唯恐出错,常熬夜理事,以勤补拙。” 还有心思换着法的劝朕少外出,看来是没累着……曹操暗忖。 “我大魏十三州,诸事若离开朕,便无法正常运转,想发展可就难了。” “有文若你,奉孝,公达等人在,朕纵然外出,也是放心的。” “文若你熟读史书,可见过古今有哪些君臣,能如此相互信重? 皇帝出征时,能放心用臣属理国,而臣属又能让后方稳固,从没有过变动。” “文若你们几个,都将被写进史书,为后世所铭记。” 荀彧在心里翻白眼。 他刚才的话,是想劝诫曹操,减少外出,从侧面突显皇帝的重要性,是一种很高端的马屁。 也是另一种表达忠诚的方式。 曹操却是坦然自夸,把他自己的外出,说成是明君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君臣间的情谊。 又鼓励荀彧,继续埋头苦干,青史留名就在眼前了。 像他这种能臣,就该多分担。 关键是还遇上了曹操这种愿信任他的明主,不尽展所长,还等什么? 曹操把外出打仗,说的光明正大,理所当然。 荀彧还得谢他,是他的宽宏,经常撂挑子,给了荀彧名垂青史的机会。 荀彧被噎的往下咽了咽唾沫。 “朕去河西,再从西域到达边关,迢迢万里,往来以快马疾行,单程的路途耗时,亦要近两月。” 曹操:“朕欲效仿大秦,修一条东西直道,便于通行,你觉得眼下时机可还合适?” 当下的大魏内部,百业待兴。 修直道当然是好事,但人力物力吃紧,急需处理的事太多,就要有一个优先的顺序安排。 荀彧总掌内务,对这方面,比曹操更熟悉。 “南北修河渠,东西修直道,军事,商事都会因此受益。当排在诸事之前,臣稍后就让志才,长文(陈群)去主持勘测,有了结果,便报给陛下。”荀彧说。 此时王驾接近邺城。 官道两旁,站满了簇拥相迎的人。 身形瘦高的扶余王简位居,竟也在欢迎的人群里。 简位居身畔是前辽东太守,与其颇有交情的公孙度。 还有几个曹魏,扶余的臣属。 护持曹操回来的队伍,包括从西域北返轮休的部分兵马,人数不少。 三月的天气还很冷,寒风呼啸。 从远处看,曹魏大军的旌旗,迎风招展。 军伍百战,兵锋自盛。 当曹操的车驾靠近。 其亲军宿卫,重骑百余,所有人的甲胄上,都能看见致密的创痕,刀兵枪矛所留,写满了征战的‘功勋’。 “据西边行商回来的人说,陛下亲征,我大魏的虎骑重甲和轻骑豹军,一日便破了乌孙国的都城。” “我还听说,陛下这支亲军,从建成以后,从没出现过战斗减员!” “你看他们的甲胄,防卫可有多厚……” 简位居耳朵微耸,将随风飘来的一些议论声,听得清清楚楚。 一支队伍,征战多年,而没有战斗减员,其攻防能力有多强,可想而知。 “据说重骑的选拔标准,放在其他军中,能够为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