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还没见过那位魏王,心忖过几日倒是要见见,看看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在十一月初,回到邺城。 接近城外十数里,便见到荀彧亲自带百官南迎,来接驾。 曹操把他叫到车上同乘:“你怎地有空闲,出城来迎?” 荀彧:“大王如今不再是一方之主,而是天下共主。礼不可废,国主征战归来,臣当率百官出迎。 元常本也想来,被我留下处理公务了。” 曹操哈哈大笑。 他每次外出,都抓荀彧留守打工。 荀彧则抓了钟繇留守干活,上行下效,一点不差。 曹操掀开车帘,往外看了看,一眼就看见人群里,躲在最后边的司马懿。 “把司马家的人,留在邺城,别放走。”曹操示意车外的随员。 他和荀彧交谈中,回到城内。 除掉孔融,作为儒家之首的孔氏这一支,就被拔干净了。 但大魏需要取用人才,还是离不开读书人。 曹操回来便召见郑玄。 太学筹办至今,已有四年多时间,凭郑玄的号召力,广传教化,聚集学子逾万。 曹操接下来拟以郑玄为首,推动教育,增设学宫,学舍。 曹操和郑玄碰面后,又依次召见众臣。 时间来到傍晚。 他回到内宅,远行初归,家里也有一番热闹。 他在各处寝殿,忙碌于草莽之间,妻妾们则夹道欢迎。 次日,大早。 文武百官齐聚曹府前殿,参与大朝会。 如今曹魏的官吏体系,不断完善,在曹府前殿举行大朝会,已颇感拥挤。 曹操打算最近迁居到竣工的铜雀台去。 “大王。今天下开泰,四方无虞,臣祈请大王,开国称帝,登基为皇!” 钟繇昨日没捞着去接曹操,今日荀彧给他分派了个肥差。 第一个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让曹操称帝的人,意义非凡。 荀彧也在随后出列,说: “古有羲农,初开盛世!今四海归治,大王功追历代帝王,海内同钦,臣附请大王登天子之位! 此百官共议,万民所盼,请大王明鉴。” “臣等附议,共请大王登基!” 百官出列,齐声说道。 按理曹操应该推让,而后百官再请。 “三辞三让,以绝天下之谤”,是表示谦和,宽厚之意。 但百官叩请后,曹操点头便道:“行。” 百官愣一下,差点把叩地的脑袋抬起来。 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称帝,确实需要反复谦让。 但曹操是开国的帝王,早就摆明车马,没必要尊这个古礼。 “大家去准备吧,选个日子,祭祀天地,登基称帝。” 一请就同意了……百官眨巴着眼睛,仍按事先商议好的来,三呼大王圣明。 郑玄等人选定吉日,将新朝开国的时间,定在新年伊始之时。 时间匆匆。 各方汇聚邺城,转眼已逼近了这一年的年末。 此时诸事筹备妥当,距大魏开国,只近在眉睫。 Ps:求票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