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邺城城郊。 午后,曹操的车驾直入制备营。 曹营的力量增长,制备营也在不断扩大规模。 造船是一拨人,研究民生农耕器具的是一拨人,军工制备又是一拨人。 曹操先来的是军工营。 营内,站着一排重骑。 太史慈看见这些重骑,便是心头一动。 重骑身上的甲胄,历年来,经过数次革新。 眼前的重骑,八人一组,共两组。 当年董卓麾下,形影不离的近卫铁甲军,被赵云,典韦,许褚等人联袂干掉。 甲胄带回来,贾诩因其防护力够高,最先着手研究,初次改良形成了遁甲图。 后来有了众多匠作加入,对铁甲军的甲胄研究,一直在持续。并以其为基础,制备出重骑甲胄,其上构纹繁复。 如今距离杀董卓,将近六年,多次改良后,才有了现在的重骑甲。 曹营对重骑甲的研究,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减法。 目的是让咒文祭刻更简单,制备更容易,而威力尽量不削弱。 这是为了能更广泛的使用。 相对简单,才能节约人工、成本,往全军普及。而不局限于高端甲胄的制作。 当然,简化只是一个主要方向,而不是全部。 眼前这两队重骑,便是两个不同甲胄迭代的方向。 一队是不顾造价,成本,用最好的匠作,材料,体现了曹营目前最高端的制备水平。 另一队则是尽量保留其防护力的基础上,削减版本的甲胄。 两者对比鲜明,一简一繁。 简单的这种,咒纹阵列祭刻更容易,且不需要那么大的甲胄面积,来承载咒纹,已能往轻骑甲上祭刻。 这对全军来说,都是一个军事领域的更迭,将大范围增强曹军的防护,减少伤亡。 所以曹操亲自来查看。 另一队重骑穿的,则是再次强化后的甲胄,能将每组重骑的力量汇聚,形成整体防御,比当初董卓身边那几个铁甲军的防护力,还要强上一筹。 每组重骑,几乎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攻坚堡垒。 战斗力再次提升。 “简化后的甲胄,能保留原甲胄多少防护力?”曹操问。 “大概六七成。”一旁的匠作回答。 削减了大量咒纹,降低制备难度,能保持六七成原有防护力,已非常理想。 曹操遂让太史慈和重骑尝试交锋。 用他这种当世最杰出的箭手视角,来寻找重骑甲的弱点。 太史慈这一等级的箭手,连射数箭,皆被重骑甲防住。 他针对甲胄的防护薄弱点,也就是眼眶位置射箭,也难一箭破防。 这个结果,让曹操愈发满意。 即便是削减版的甲胄,防护力比曹军现阶段用的主力甲胄,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看过甲胄,曹操又来到比邻的另一座工造营。 这里入门的位置,放着几台纺机,也是在进行研究,从大到小,由繁到简。 曹操是在初步尝试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这是个需要一步步来的事情。 初步的纺机制备,再到提高原始生产力,拉高根本动能,推动生产力跃迁,要循序渐进。 曹操和太史慈看过两处制备营,往城内回返。 “大王,我们抓了几个佛教徒。” 太史慈说: “为首的叫辛吉,被抓后交给士卒看管,隔日早上发现其已经自绝,其余几人都带了回来。 初步审讯,得知他们在西域,最主要的事情是进入昆仑山,找一些东西,已延续了百年时间。 具体是什么,这些俘虏并不清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