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初看此信,仍有几分犹豫,但现在已证明了董卓有不臣之心,幸亏当时有此信提醒,我权衡后选择了出兵,否则悔之晚矣。” 荀彧道:“我也是与上军商议,决定来协助将军。” 皇甫嵩:“这正是我要问的,你从洛阳来时,我已统兵在赶往阻击董卓援兵的路上,你为什么能找到我的兵马位置? 这次出兵,为了保密,我没告知任何人行军的路线。” “是曹上军的判断。” 荀彧:“他指出两处位置,说皇甫将军若统兵来阻击董卓援军,必在这两处之一,又以此处,可能性更大些。” 皇甫嵩哦了一声,似乎很意外。 要知道,判断行军路线,殊为不易。 不仅要考虑的因素多,还是统兵者的心里博弈。 “曹孟德能看出董卓的援军路线,还有我统兵阻敌的位置?” 皇甫嵩正要再说话,有亲兵来报,斥候探到大量轻骑,在疾行靠近。 对方人衔枚,马裹蹄,遮掩行军的动静,距他们已不足十里。 此时荀彧也不禁赞叹。 皇甫嵩不愧当朝名将,判断精准,迎头堵在了凉州兵马来的路上。 凉州去洛阳,有多条路线可选。 而他们提前埋伏的这条路,既不是最近,也不是最适合行军的路。 皇甫嵩却是断然选择了这条,来伏击对手。 眼前真有骑兵出现,证明了他的判断。 同理,皇甫嵩也诧异于曹操竟然有着和他一样的判断。 兵家争锋,是世间最复杂的一门学问,涉及人性,心里,复杂的军事知识,地理,甚至是天气变化等等。 两军在生死之间,机变诡诈。 稍有错失,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来了。” 皇甫嵩遥遥盯着远处的宽阔地带。 视线尽头,一支全员骑兵的队伍,正露出行迹,潮水般快速拉近着距离。 皇甫嵩号令左右:“准备阻敌!” 他身后矮丘下,绵延的骑军,全员静默,却同时举起了手中长枪! 战意骤然攀升。 蓄势待发! 这座矮丘周围,连温度似乎都在下降。 对方的兵马,呈一个扇面,往他们的区域接近,看起来有近万人的数量。 而皇甫嵩只带了三千精锐。 队伍在皇甫嵩命令下,倏地从矮丘后扑出,兵分两路,一左一右,迎向对面敌军。 夜色中,两军像两道起伏的海浪,轰然拍击在一起。 箭矢如雨,喊杀声蓦然爆发! 洛阳。 曹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