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沈念无奈地揉了揉鼻子,今夜,他必然是主力。 …… 临近子时,由沈念主笔的《恤民养工令》初稿完成。 众人才离开张居正的府邸,然后各回各家。 沈念回到家中,倒头就睡。 沈母与顾月儿都是一脸疑惑,明明是赴宴,怎么累得就像是往昔忙公事忙到深夜那般。 …… 七月十五日。 朝廷颁发《漕军治理条例》,宣告将运河十二万漕军缩减至六万人,全面禁止漕船夹带私货,然后采取军运、民运相结合的方式,以雇佣制逐渐取代徭役,给足工酬,不拖不欠。 七月十八日。 朝廷颁发《恤民养工令》,宣告各行各业被朝廷雇佣或参与徭役的百姓将会获得一系列抚恤政策,具体细则将由各个行业的地方主官衙门制定,涉及薪酬、假期、炭补、衣补、工伤病亡等多项内容。 此令一出,几乎是全民沸腾。 一些身在底层的百姓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也有资格享受带薪假期,他们也有资格每月至少能休息一日,他们也有资格决定自己做工的时长…… 朝廷称,此法令的出炉得益于新政取得的成果,希望全民都支持新政。 许多书生士子都纷纷撰写文章,歌颂朝廷这份举措。 那句“待官员以考成,待百姓以抚恤,则盛世可期”,不到数日,便传遍天下。 这无疑又是一系列主张“以民为贵”的策令。 一些官员虽有怨言,但无话可说,毕竟即使这样,他们的日子依然远远好于底层百姓。 与此同时。 前通州州判丁元植与漕工刘伯被安葬在马头集渡口,朝廷对丁元植没有进行任何惩罚,因为他代表着民心。 这又赢得了百姓的一片赞叹之声。 紧接着。 关于漕工、矿工、窑工、锻工、漆工、纺织女工等的抚恤条例陆续出炉。 一些商人也陆续迎合朝廷政策,开始对自家的工人进行抚恤,让他们活得更像民而非奴隶。 各行各业的百姓都充满干劲,对未来充满希望。 百姓的反应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愿为百姓让利的朝廷,百姓绝对是愿意倾力追随的。 当然。 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是十全十美,中间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官员只做官样文章,一些胥吏仍冒着风险抢夺底层百姓的利益,还有一些奸商依然以搜剥削底层百姓为乐…… 这就需要朝廷查漏补缺,不停地去矫正,需要大多数人将这种使得百姓有尊严的社会风尚抬举起来。 此事之后。 支持新政的官员、百姓越来越多,使得张居正等人也都充满了干劲。 待全国田亩丈量完毕,时机成熟,为天下黎民解除赋役困扰的一条鞭法,便可施行天下。 那时的大明,将会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 …… 八月初一,燥热之期渐过。 小万历突然以忘记庆贺沈念之子沈言澈一岁生日为理由,赏赐沈念白银百两,彩锻四表里,官瓷一套,茶叶四饼。 小言澈的一岁生日在七月底。 小万历如此厚赏,显然是对沈念被罚俸半年的补偿。 满朝文武都看得出赏赐的缘由。 但这个理由非常充分,谁也没理由挑理,毕竟沈念之子的名字乃是皇家所赐。 小万历也是为了告诉所有官员—— 谁在为朝廷做事,谁只考虑个人仕途,他心中清清楚楚。 …… 八月初五,午后,文华殿内。 小万历正在练字,只有冯保侍候在他的近旁。 这时。 李太后急匆匆走了过来,说道:“陛下,绝不可准许张阁老回乡探亲啊!” 小万历站起身来。 “母后,朕未准,朝堂不可一日无元辅,朕正想着如何安抚元辅呢?” 一个多时辰前。 张居正上奏称七十四岁的父亲张文明患病,他欲告假一月,回乡探视。 李太后知道后,立马就急了。 当下。 朝堂的一大摊子事情皆离不开张居正,小万历成亲的筹备事宜也皆需要张居正打点。 李太后将张居正视为皇家长工,绝不允许许张居正告假一日。 李太后缓了缓,看向小万历。 “陛下,接下来你我各施赏赐于荆州江陵张府,而后陛下再写一封手谕交给荆州的张老先生,展现朝廷对张家的关怀,张阁老感念圣恩,必不会离京。” 小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 目前很多朝事他虽都能做主,但大多是仰仗张居正的打点与执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