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在沈念思索着是一会儿就去补觉还是中午再补觉时,一名侍班御史突然出列。 他手拿一个本子,高声道:“禀陛下,今日失朝官员甚多,经查,达二百八十三人!” 失朝,就是不上朝。 因常朝仪式化,什么事情也解决不了。 许多官员都会称病或假装有公务,请假不朝。 这在大明乃是常有之事。 人数不多的情况下,皇帝与内阁大臣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太过分是不行的。 比如:成化九年五月的一天,足足有1169人失朝。成化二十三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忌日,足足有1118人失朝。 几十人请假,还能称正常,超过百人,那就是懒朝了。 朝廷的惩罚也都很有趣,命官员去灰厂搬灰,去砖厂搬砖,官阶越高,惩罚越重。 大明天子不上朝,其实就是跟这些官员学的。 嘉靖皇帝不朝之后,官员们本着“法不责众”的嚣张态度,经常有官员不朝。 每次朝会,缺席上百人,实属正常,然这次人数着实多了一些。 张居正眉头微皱,大步走出。 “陛下,上朝乃为臣本分,不朝者,无论因何事请假,都应重惩,祖宗旧制,绝不可违之!” 张居正的声音甚是洪亮。 他喜欢上朝。 每次上朝都站得笔直,连一个哈欠都没有打过。 此刻的小万历,其实也不想上朝。 他坐在御座上,如听和尚念经,一点意思都没有。 但张居正已经表态,他怎能不附和。 小万历直起腰,高声道:“元辅所言甚是,传朕旨意,今日未朝者,皆罚俸一个月!” 就在这时。 都察院左都御史,即将致仕的葛守礼缓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失朝之官当罚。然当下常朝,全是虚式,鸿胪引奏,照本宣科,文武百官,跪拜起立,了无实事。” “我朝之大小事务,皆是陛下与内阁钦定,常朝如摆设。” “臣恳请再减常朝之数,恢复朔望朝制,一月两朝,如此,可为陛下与百官减负,也便于各个衙门处理公事!” 葛受礼即将致仕,胆子也肥了。 他有暗喻内阁独揽大权,朝会全是走过场之意。 但这是实情。 上千官员,三更起床,寒暑皆至。 只是在皇极门内外跪拜起立,高呼万岁,确实有些务虚。 唰! 这时,又一名官员走出来。 “臣附议,依照当朝实情,朔望朝会,便足矣。”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间,数名官员站出来,表示附议,他们也都厌倦了全是仪式化的常朝朝会。 张居正目视前方,一动不动。 他向来喜欢后发制人。 这时候,礼部尚书张四维站了出来。 “臣以为,张阁老已将日朝变更为一旬三朝,若再缩减,有违祖宗之制,当年太祖皇帝,一日多朝都不觉得辛苦,而今不过一旬三朝,你们就觉得辛苦了?朝会,不仅是君臣之礼的体现,还是展现帝王天威的重要形式,我反对朔望常朝!” 张四维说完,快速看了张居正一眼,见其没有任何表情,便回到了队列中。 他在揣摩张居正的想法。 一旬三朝是张居正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去虚务实,而今一些官员显然想要更务实一些。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顿时,又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附议礼部尚书张四维。 这些官员显然不是爱上朝。 大多是觉得左都御史葛守礼暗指张居正专权,故而要站队,与葛守礼唱反调。 稍倾。 吏部尚书张翰站了出来。 “臣以为,一旬三朝,繁而无用,不如变为朔望朝会,若有大事,再开朝会即可。” “臣附议!” 张翰刚说完,户部尚书王国光和工部尚书郭朝宾便出列附议。 朝堂内。 最有话语权的,除了内阁的两个阁老,就要数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了。 吏部、户部、工部三大尚书都附议左都御史葛守礼。 礼部尚书张四维反对,而其余两位尚书,兵部尚书谭纶不在京,刑部尚书王之诰则并未表态。 张四维见三位尚书都与他唱反调,不由得再次高声道:“诸位,祖宗之法不可违,你们想一想太祖与成祖是如何上朝的,此等国之礼,断然不可废!” “祖宗之法?当年世宗皇帝是如何说的,诸位可还记得?”葛成礼高声道。 葛成礼致仕在即,显然是要放飞自我了。 沈念差点儿没有笑出声来。 世宗皇帝,便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嘉靖二十九年,群臣劾他不上朝,他道:“未顷刻有滞于军机,而朝堂一坐,亦何益?” 直白来讲就是:朕不上朝也没有耽误一件军国大事,上朝有个屁用啊! 拿嘉靖皇帝举例,显然不是个范例,但却能反驳有违祖宗之礼的说法。 某件事情,只要有一位皇帝做过,后续的皇帝再做,违反祖制的大帽子便扣不上了。 纵使嘉靖皇帝荒谬。 在这常朝之上,他孙子小万历面前,他儿媳妇李太后面前,谁敢数落嘉靖皇帝的不是! 随即,一名年轻的科道官站了出来。 “臣以为,若不施行朔望朝会,更多公务应在朝会之上决议,由陛下、阁老、群臣共同裁定,而非交付内阁票拟!” 听到此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