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没有翻译《汤誓》。 但却将整个《汤誓》的精义都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讲师的功夫,全在细节上。 语速、语调,眼神交流,肢体动作与表情的配合,自身情绪的感染力,对不同年龄段学子心理的揣摩等等,全需要经验和技巧。 而这些,恰好是沈念所擅长的。 二百多名小宦官们仰着脑袋,听得津津有味。 没想到,一位翰林竟能如此卖力气地为他们授课! 没想到,圣人经典竟能被解读得如此通俗易懂、诙谐有趣! 没想到,竟能听到如此声情并茂、别具一格的讲课方式! 没想到,上课竟能变成一种享受! 没想到,再看原文,其意已明白了七七八八! …… 眨眼间,一个多时辰过去了。 沈念走到讲台。 “今日便讲到这里了,若有疑惑,可相互答疑,三日后我再来上课,若仍有不通之处,可呈纸条问之!” 哗啦!哗啦!哗啦! 小宦官们同时站起,满眼感激地看向沈念,齐齐拱手,道:“沈教习慢走!” 沈念微微点头。 在走出内书堂的那一刻,他听到后面响起一道小宦官的声音:“咱……咱……遇贵人了!” 暂不论内容。 沈念卖力气地讲了一个多时辰,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停顿,这是内书堂其他教习没有做过,甚至无法做到的。 小宦官们想往上爬,最大的倚仗就是知识。 “呼!” 沈念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他讲得非常舒坦。 在后世,他这种“娓娓道来、寻因问果,肢体动作与表情丰富”的讲法算不得稀有。 但在“死记硬背,填鸭学习,棍棒教育”的当下,连万历小皇帝都要“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随即进讲”的学习氛围下。 他这种讲法。 让小宦官们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巨大愉悦感。 沈念从这些小宦官的眼神里便能看出,他们对自己的讲课方式,甚是喜欢。 只要沈念坚持下去。 这些宫内的“小嘴巴”必会言沈念讲课之能,传到小皇帝耳中是迟早的事情。 沈念有自信。 论讲课技巧,特别是针对十六岁以下的学生,放眼整个大明朝,也就张居正这位两代帝王之师能和他掰一掰手腕,可能还掰不过他。 …… 注:“皇上在东宫讲读《大学》《尚书》,今各于每日接叙讲学,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随即进讲。”出处为张居正《日讲仪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