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就是因为人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会出现难以抑制的自负。 这一点是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甚至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毕竟那个时候,就算是人家跟你说的是金玉良言。 你也根本听不进去。 听进去了,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真正能够彻底的反省自己,真正能够从心眼里去审视这个事情的时候,那只有—— 跌落巅峰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这个动物的本能才会去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分析自己。 才会从心底里产生动力。 让自己做出改变。 之前的博尔特没有这个觉悟。 但是现在呢? 这一个冬训的态度已经证明了一切。 因为苏神不跑200米,也不需要和博尔特这么一对决。 所以其实他忽略了这一块的关注。 直到现在他才突然意识到。 原来博尔特这家伙。 不仅仅是100米。 这一次冬训。 200米这方面。 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呢? 摆臂幅度收窄。 上肢质量的位移距离缩短。 惯性负荷降低。 可将更多能量分配给下肢加速。 同时减少因对抗惯性导致的能量损耗。 完全符合200米“长距离加速需兼顾耐力”的需求。 这…… 已经和之前的博尔特。 判若两人。 你说是判若三人都行啊。 而且现在他的启动策略发生了变化。 之前就是和100米类似。 现在明显改变了。 博尔特现在200米启动时的步长策略,采取的是前5步递增节奏平缓,而非100米的急促爆发。 本质是通过控制下肢蹬地力度与步频。 为身体从直线到弯道的姿态过渡预留调整空间。 看起来好像以前那种启动更加暴力。 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整个前程里面。 放到整个弯道里面。 你就会发现。 他现在做的。 才更加正确。 100米直线启动时,步长的急促爆发,前5步步长可从1.2米快速增至1.8米,甚至因为博尔特身材高大,还可以增得更高。 旨在通过增加每步推进距离提升速度。 此时身体前倾角度随速度提升逐步减小从45°增至60°,姿态调整简单直接。 但200米启动后需进入弯道,身体倾斜角度需从0逐步增至15°-20°,这一过程若步长爆发过快,会导致下肢蹬地产生的水平分力突然增大,迫使身体倾斜角度骤变,破坏离心力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平衡。 没错,这就是之前格林说博尔特弯道跑得不好的原因之一。 光是他看起来那暴力的启动方法,其实会让博尔特的下肢蹬地水平分力太大,或使自己的身体斜角难以控制,使得身体命对弯道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时候……没办法做好与地面的反作用力平衡。 而现在呢? 博尔特的做法是—— 平缓的步长递增。 前5几步步长从1.2米增至1.5米。 可使身体倾斜角度以0.5°/步的速率缓慢增加。 确保每一步的蹬地方向。 力度与倾斜角度匹配。 避免失衡。 这叫做步长与身体倾斜的动态适配。 接着做步频与离心力增长的同步性。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速度是步长与步频的乘积,那么200米启动时,若步长急促爆发,速度会快速提升,导致离心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急剧增大,身体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倾斜角度以平衡。 而平缓的步长递增可使速度呈线性增长,这个时候离心力的增幅与身体倾斜角度的调整速率同步,确保每一步的离心力都处于可控范围。 博尔特的步频在200米启动阶段保持稳定,开始通过步长的渐进式增加实现速度提升。 这种“步频优先、步长缓增”的模式,正是对弯道离心力增长规律的精准适配。 然后就是,下肢关节角度的适应性变化。 也就是步长控制本质是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角度调控。 100米启动时,为追求步长爆发,膝关节蹬伸角度可达160°以上,以最大化蹬地幅度。 但其实这种方式不太适配200米的启动弯道切入。 只是以前的博尔特实力实在是太恐怖,强行硬来。 现在走不同。 现在博尔特的200米启动的时候。 膝关节蹬伸角度保持在140°-150°。 保留一定弯曲度。 这种“不完全蹬伸”可增加下肢的缓冲性——当身体向内侧倾斜时。 弯曲的膝关节能通过弹性形变吸收部分离心力冲击。 同时为下一步调整步长和方向预留发力空间。 避免因关节锁死导致的姿态僵化。 这还是博尔特? 不管是从体系还是从技术的切入。 博尔特都和之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整个启动阶段,博尔特的核心始终保持紧绷。 腰部与髋关节的连接如同一个可微调的“万向节”。 既传递腿部的蹬地力量,又通过细微的扭转,将直线加速的动能逐步导向带有侧向分量的运动轨迹。 这种从启动就开始的“预调整”,是他能平滑切入弯道的技术基础。 博尔特。 竟然采取了平滑切入弯道的技术? 他以前不是最看不上这种技术吗? 认为真男人就是要暴力破解。 任何事情,任何难题,在自己的面前横推即可。 也就是一般来说的,一力降十会。 没想到之前一直都是这个态度的博尔特。 竟然都会因为失利。 做了如此大的调整。 看起来果然只有重大的挫折才能让一个人真正转变自己的想法。 苏神说实在话,以前从来没有认真的去考察过博尔特的技术。 主要是因为博尔特的技术在他的眼里看起来同样和格林没区别。 就是太糙。 起码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 一般人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的的确确按照博尔特这么来,你大概率会跑成狗屎。 可今天不同了,博尔特他这是做出的技术变化,因为苏神现在并不是和他同场竞技,反而能以第三人称第三视角…… 看得更加清晰,更加彻底。 从直道末端切入弯道的瞬间,是200米技术中最复杂的过渡环节,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在保持速度的同时,完成身体对离心力的对抗姿态建立。 博尔特以前的切入虽然也很快,但其实少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少了一种流畅性。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更多是以力破解。 强行的打开这种速度的限制。 完完全全的依靠身体天赋去解决问题。 技术特点并没有搭配自己的身体天赋使用。 可现在呢? 苏神看到了什么? 切入弯道的第一步。 他的弯道内侧脚落地位置相较于直道阶段明显向跑道内侧偏移约10-15厘米。 外侧脚则保持相对正常的步幅宽度。 这种“内收外展”的步点调整,直接形成了身体向内侧的倾斜趋势。 此时,他的躯干并非僵硬地倾斜,而是从脚踝、膝盖、髋部到肩部形成一个连贯的“倾斜链条”。 脚踝内侧微微发力蹬地。 膝关节向内扣的角度比直道时增加5-8度。 髋关节则通过腹斜肌的收缩,使上半身自然向左侧倾斜。 肩部与跑道中线形成一个微小的夹角。 苏神可以发誓,在此之前在博尔特的200米切入弯道中绝对没有肩部和跑道中线形成一个微小夹角这个特点。 虽然说他不去多研究博尔特技术特点。 但他对博尔特的各项技术其实是烂熟于心,就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去多研究。 而并不是完全不知道。 就是因为他太熟悉,才能知道博尔特这些技术点配不上他的成绩,也配不上他的天赋。 但是这一次的切线。 出乎预料的……好! 这是…… 离心力平衡姿态啊。 这种姿态的核心原理是“离心力平衡”: 当身体进入弯道弧线运动时,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而身体向内侧的倾斜,本质上是利用重力的分力来抵消离心力。 使重心始终落在支撑脚的正上方。 避免因失衡导致的步频或步长损失。 博尔特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倾斜角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进入弯道的深度动态调整。 刚切入弯道时,离心力较小,倾斜角度约3-5度。 随着速度提升和弯道弧度的稳定,倾斜角度逐渐增加到8-10度。 这种动态调整让他的重心始终处于最优稳定区间。 不仅仅有离心力平衡。 竟然连切线的角度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而不像以前一样,就是猛冲下去。 管他切不切线。 反正足够快就行。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博尔特的比赛,他其实切线都…… 相当的普通。 甚至在这个级别的选手里面。 都可以用“烂”来形容。 你可以仔细去看看他的200米弯道切线。 真是切的一塌糊涂。 按他这么跑,他的200米其实要比那种切线技术好的…… 多跑不少。 也难怪格林每次看下去都是。 痛心疾首。 真就是难以直视。 现在竟然能做这样的动态调整。 这已经和苏神印象中的那个博尔特。 渐渐开始脱节。 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同时,他的摆臂技术在切入阶段发生显著变化。 内侧臂摆动幅度减小,前摆时肘部更贴近身体,避免因摆动幅度过大导致身体重心外移。 外侧臂则适当增加摆动幅度,且摆动轨迹带有轻微的向外弧形,这种“内收外展”的摆臂差异,不仅能辅助身体维持倾斜姿态,还能通过手臂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抵消离心力的影响,确保下肢蹬地力量的有效传递。 这样进入弯道之后…… 借助弯道弧线提升加速的能力。 绝对会超过之前。 毕竟他之前的借助弯道弧线提升加速的能力。 简直就是胡来。 第(2/3)页